首页 >> 圣诞节 >> 正文

圣诞节文化

来源:祝福网 时间:2006/12/24 0:00:00 点击: 今日评论:

圣诞节文化

1887年冬天,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山谷中,一群年轻人乘坐雪橇,一路欢歌: “冲
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
多欢畅……”就在那年圣诞节的前夜,皮尔·彭特先生写下了这首《铃儿响叮当》的歌曲,
作为礼物,送给邻居的孩子。歌词中没有耶稣,没有圣诞老人,有的只是寒冬寂静的夜空,
雪橇穿越在漫天风雪中的清脆的铃铛声,还有一群一路欢笑歌唱、不畏严寒的年轻朋友们对
生活的美好憧憬。
皮尔·彭特先生或许没有想到,他一生中偶而为之的作品,竟传唱至今,延续了一
百多年,使生活在世界上无论哪个角落的人们,一旦听到这首《铃儿响叮当》的歌曲,就会
感觉到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温馨气氛,感受到圣诞文化强大的亲和力。
然而,对非信奉西方基督教的族群来说,接受圣诞文化是一回事,而“圣诞化”又
是另一回事。简单地讲,过圣诞节,就意味着认同了圣诞文化,而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你愿
意,都可以过圣诞节,这和你的宗教信仰无关。圣诞节只是依附于“圣诞化”的一种文化习
俗现象,而“圣诞化”则包含了西方基督精神的基本要义以及皈依上帝的信仰,西方社会的
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均以此基督精神和要义为出发点。“中国化”和中国文化也属
同理,好比一个外国人去中国参加“孔子节”尊孔祭孔,这只表明他认同中国儒教文化,喜
欢中国文化,甚至会说几句“子曰……” 什么的,或比划两招太极八卦,然离修炼到中国
文化的“真经”,还差十万八千里,但这并不影响他享受中国文化带来的乐趣。四百多年
前,意大利大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深知只有先吃透“中国文化”,才能将基督的教义传
授给上帝在中国的子民们。于是他刻苦研习四书五经,讲究中国式礼仪习俗,甚至穿儒服,
想用“天主”的概念偷换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的“天帝”,以达到传播福音的最终目
的。但在折腾了30多年后,仍未能用圣经征服古老中国的朝野上下,利玛窦不得不叹服国学
儒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撼山易,撼中国文化难!”最后病死京城,遗恨终身。利玛窦的悲
剧就在于,他以为读懂了中国文化,有了中国情结,就自然“中国化”了,也就可以把他的
圣经教义融入孔孟之道中塞给中国人,但他错了,文化基因可以改良,但不能替换。
再来看当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主流化”和主流文化。什么是加拿大的主流文化?
是“亚美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的“附属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尊重
多元文化、消除种族歧视,同情弱者……具备这些素质也算是跨进主流文化了吧。那么,主
流化 (主流社会)的表征又是什么呢?——地道纯正的英语,白领高薪,工会组织,慈善活
动,竞选议员?……当然还有同性恋、大麻……等等,可这些离我们太遥远了,实在是没有
必要去刻意追求,那样不仅活得太累,而且“主流”骨子里也并不一定喜欢你,到你真要想
融入时,还得提防某些“主流”就会变成“阻流”……,关键的是当执政的“主流”们出现
政策失误时,“支流”们要能及时、清醒地发现和指出,并懂得怎样照顾好自身的利益。从
某种意义上讲,利用舆论工具监督好“主流”,比自身“主流化”更显得重要。
守住自己的血脉文化,又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主流文化,这就够了。《铃儿响叮当》
歌词里并没有提到耶稣和圣诞老人,照样以圣诞文化的形式响彻全球,经久不衰;利玛窦四
百年前在中国没有做到的,我们今天在北美也同样做不到。无论什么样的“主流文化”,都
是由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基因特质所决定了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正因为如此,
世界才具有了多样性,文化也才有了选择的价值,展现出一道道异彩纷呈的绚丽景观——多
元文化。
最后借用“主流文化”常说的话:“圣诞老人已经来到Corner了……”。不管你的
肤色代表什么文化,是否“圣诞化”了,都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尽情享受
这一世界上最具文化共通性的节日带给我们的欢愉和快乐!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推荐阅读
├┌八字测名网┐07-01 02:27┤
%start%┌邵长文广州汽车总站┐邵伟华择日邵伟华择日06-29 07:33%end%